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教育 江西资讯网 2024-07-12 511浏览

语文老师也未必能说得清楚的问题:为什么非得说“答疑解惑”,而不能说“解疑答惑”
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
2024年第五十七期(总第827期)


【图注】用大语言模型玩儿一个AI生图

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参见昨天写的文章《》,今天的文章是系列之二。

昨天分析完【语料一】之后,本来还想接着分析另外一个语料,但一看字数统计,发现已经超过两千字了。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太习惯读长文,所以我也就此打住。

今天接着分析【语料二】

×班同学踊跃参与志愿服务,传递正能量;耐心为同学解疑答惑,携手共进;细致关怀每位同学,营造温馨班级。

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读起来很别扭,很容易发现,那就是“解疑答惑”。应该怎么说才好呢?当然要说“答疑解惑”。这样的修改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没任何难度。但我的问题是,为什么非要说“答疑解惑”,而不能说“解疑答惑”呢?

可能有人会说:这就是个语言表达习惯而已。因为“解疑答惑”不符合表达习惯,所以必须说“答疑解惑”。

这样的说法,看似回答了问题,但深入一想,却又相当于啥也没说。把理由归结为表达习惯固然很省事,但却架不住进一步追问。为什么偏偏要有这样的习惯,而不能有那样的习惯?每一个习惯背后,都有其形成的某种必然。

“答疑解惑”是由两个动宾关系的词语“答疑”和“解惑”构成的并列关系短语。

《说文》:“疑,惑也。”这说明“疑”“惑”两个字互训,也就是说这两个字的意思基本相同。而“解”和“答”在“解答”这个意义上,两者的语义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别。

如果单从语法或者语义角度来看,就会发现,把“答疑解惑”说成“解疑答惑”似乎没什么太大问题,甚至说成“答惑解疑”也未尝不可。但为什么我们偏偏习惯说“答疑解惑”,或者最多能接受“解惑答疑”这样的说法呢?

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台湾诗人、散文家余光中的一篇演讲中。

2009年,余光中先生在解放日报第二十七届文化讲坛上发表题为《爱护我们的母语》的演讲。下面节选演讲辞中与前文问题有关的两段话。

有时候我问我的学生,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讲“张三李四”,为什么没有听人说“张四李三”?其实很简单,我们讲“张三李四”,就是平平仄仄。很多四字成语就是遵循着我刚才讲的三个条件。我们说“千方百计”,没人讲“千计百方”。“言听计从”,也没有人讲“言从计听”。“瞻前顾后”,甚至于最熟悉的“鸟语花香”,正好是平平仄仄。“山明水秀”,也是平平仄仄。水可以秀,山为什么会明?山又不发光。可是我们讲得理直气壮。因为有时候我们会牺牲一点点逻辑,而要成全这个美学。

这种成语太多了,“前呼后拥”啊,“旁门左道”啊,“千山万水”,“千军万马”,都是这样。打仗的时候我们不会看见一个兵骑十匹马,倒过来“千马万军”也不行,也不能十个兵骑在一匹马上,可是我们不假思索地说“千军万马”,极言其多啊,极言军马之多。我们不会去算,到底十比一是怎么来的。因为“千军万马”、“千山万水”,平平仄仄就是好听。我想了很久,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。唯一“不正经”的一句成语,就是“乱七八糟”。(全场笑)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“乱七糟八”,或者“七乱八糟”,结果它就偏偏是“乱七八糟”,所以就乱七八糟。(全场大笑)

余光中先生这篇十五年前的演讲,至今读来仍是掷地有声,发人深省,真的要好好“爱护我们的母语”。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找来全文读一读。近些年来,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我们的母语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。哪怕是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常常对母语缺乏最基本的尊重。

看了余光中先生演讲的这个节选部分,你就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,原来,不能把“答疑解惑”说成“解疑答惑”或者“答惑解疑”,主要由音韵在这里管着呢。“答疑解惑”从音调上来说是“平平仄仄”,而“解疑答惑”从声调上来说则是“仄平平仄”,“答惑解疑”则是“平仄仄平”,说起来自然就都别别扭扭。

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刘文典,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
一次,学生们问刘文典怎样才能写好文章,他回答了五个字:“观世音菩萨”。学生们最初以为老师在逗他们,是让他们求神拜佛,然后才能写好文章。哪知道刘文典不紧不慢点了一根烟,解释道:“观,多观察生活;世,明白人情世故;音,讲音韵;菩萨,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。”寥寥数语,点破文章写作的真谛,此乃真大师也。

刘文典说的“观世音菩萨”中的“音”和余光中演讲中强调的音调的美学,其实是一个意思,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。

梁实秋先生在他的回忆性散文《我的一位国文老师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

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,朗诵全文一遍。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。他打着江北的官腔,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,不论是古文或白话,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,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,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。他念得有腔有调,有板有眼,有情感,有气势,有抑扬顿挫,我们听了之后,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。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,那也许是过分夸张,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,那却是真的。

好文章读起来要能琅琅上口,这是判断好文章的标准之一。那怎么才能琅琅上口呢?当然是写的时候,就要讲究一点儿音韵和谐。我们今天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时,不太讲究这个,觉得学生能说清楚说明白就不错了,讲究音韵那是更高追求,可有可无。不过,在教学过程中,很多时候目标不能定得太低。虽然讲求音韵是更高追求,我们也还是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够一够的。因为“学其上,仅得其中;学其中,斯为下矣”。

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,非连文本的试题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

生成式人工智能机遇与风险并存,因此要完善并落实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,以此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监管。

我让同学读读这句话,看看有什么问题。同学读了读,觉得没有什么问题。我和同学说,如果是我,我不会前面用“因此”,后面用“以此”,这两个词连续出现,读起来就不爽利,音调不够和谐。

可以考虑将最后一个分句修改为“从而实现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”。修改后的三个分句连在一起,是这样的:“生成式人工智能机遇与风险并存,因此要完善并落实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,从而实现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。”

饶是如此,这句话仍旧显得啰嗦,“生成式人工智能”是一个长名词,反复出现必然导致语言拖沓,要想办法将其去掉,或者通过合理使用代词避开这种重复。基于这样的思考,可以考虑将这几个分句修改成下面这样:

生成式人工智能机遇与风险并存,因此要对其实施有效监管,完善并落实相关治理方案。

这样的修改看似无关对错,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涵泳品味语言的过程。我不指望着一次指导就能在学生那里见效,但潜移默化,最终一定能有所获。(当然,如果较起真来,原文中的“以此”这个分句缺少主语,前后衔接并不连贯,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病句)

语文学习,有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对错问题,而是好或不好,好或更好的区别,要静下心来,涵泳品味,然后才能感受到汉语之美,运用之妙。

但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这个,老师也不太强调这个。在做选择题时,如果判断正误,学生就觉得容易一些,因为正误的差异比较大。如果要选择最恰当的一项,就颇为踌躇,瞅瞅这项,看看那项,好像这个还行,那个也不错。平时不在涵泳品味语言方面下功夫,就很难分辨出细微的差别来。

最后,还是需要说明,【语料二】这段话还存在其他一些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,我这里就不掰开揉碎了逐一分析了,各位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,可以在留言中指出。

我的视频号,最近持续更新中,欢迎关注。最近开始讲《古文观止》的公益课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、视频号,来听一听。
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

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

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
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

江西资讯网

江西资讯网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江西资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江西资讯网 jx.cd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